1.我和小姨子打架,结果我输了。
我愤愤的说:你的武功太强了,我要废掉你的武功!
小姨子很无语:你放屁!你打我只用了一只手,你还有两条腿和一只手呢!
我哈哈大笑一声:你不要拆穿我,要是不把你的武功给费了,我在你家就没办法演下去了!
2小舅子买彩票中了1000万,激动得说不出话。转头回家就找到他老婆,然后报喜。说:老婆,我中了1000万,我们就离婚吧。然后小舅子老婆就跟他离婚了,1000万分了500万给她。然后,小舅子就哭了三天三夜。
3高考成绩出来了,我考了731分,没想到居然我们学校的第一名。
我难过地说:只是考了700多一点而已。同桌:那也很好了啊,你爸爸答应你的劳斯莱斯到手了吧?
我:没有啦,只是一辆迈巴赫而已。
同桌:唉,我只能开我的劳斯莱斯了,我就差15就能买迈巴赫了!
4我们公司有一个同事,午休的时候,喜欢把躺椅搬到到阳台上晒太阳。
怕照眼,就把一块白丝巾盖到脸上。
我好心提醒她:白丝巾盖脸不吉利,以后别这样了,
她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午休,我去阳台取毛巾,看见她从头到脚盖了一块条洁白的床单,在阳台上睡得正香。
5兄弟问女神:你生活费一个月多少?女神:平均一个月800块。而后兄弟就每个月给女神打款1600,女神感动地和他在一起了!小舅子知道后,跟着模仿追自个的女神!小舅子:你生活费一个月多少?他女神:5000吧,怎样了?小舅子:我就问问,没事了!
7老爸是个球迷,受他熏陶,小时候经常跟他一起看各种球赛。老爸特别自豪地说:“以后谁娶了我闺女,多幸福,能有老婆陪着看球赛。”如今,当我一个人半夜对着电视等看欧洲杯,旁边是睡得香甜的老公。我只想流泪告诉老爸:“爸,老公我找了,可是他不看球,还拒绝陪我看球啊!”
8火车上,我的背包从行李架上突然掉了下来,准确地砸到一个妹子头上!
我第一时间捡起背包,大声说:这是谁的包呀,不知道好好放呀?
见没人回答,我便把包重新放到行李架上。
下车时,女孩的男友递上一根烟,说道:“哥们,抽根烟,一会挨揍的时候别喊疼哈!”
10下班后,我去百货商场买日用品。
在途中,遇见一个宝妈让我帮忙抱一下孩子,她要上卫生间,孩子半岁吧。
十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哇哇大哭起来,而他妈妈还是没来!将近一个小时了,五六个保安突然把我围了起来……如果不是商场有监控,我一直没动,就在原地十米左右来回转圈,就会当成人贩子抓起来!这女人,我没揍她,还被她老公二话不说打了两巴掌!
11上个月,隔壁搬来了一年轻男子,感觉他是小康家庭,因为每天都能看见他从星巴克走出来好几趟。今天我又看到他从里面出来了,一脸的满足模样。我感叹道:您可真有钱!他一笑:我只是去上趟厕所,不用自家的纸,不用自家的水,谁叫他外国人赚咱们的钱!
以前妈妈群里经常吐槽“可怕的两岁”,说实话那时我心理还有些不信:2岁的小屁孩就算折腾出花来,能闹成怎样?最近被2岁3个月的优米折腾到满脸冒痘,才发现熊孩子的杀伤力真的不是说着玩的。
1岁半岁之前,优米是个天使宝宝,每晚准时8:30睡觉,早上6:40起床,平时也很少哭。但2岁之后,那种母慈子孝的时代就彻底过去了,熊孩子一言不合就爆哭,每天晚上都折腾到11 、12点,一说睡觉就生气大哭。最可气的是,上周六因为睡觉生气后她竟然出手打自己!当时在一旁的优米爸彻底傻掉了,他从未想过那个每天躲在自己怀里撒娇卖萌的小娃会“自虐”,最关键的是她才刚刚两岁多点!
那晚忧心的老父亲一晚没睡好,夜里开始各种脑补:以后上学被人欺负,她会不会自虐?交到不好的男朋友,会不会自残?遇到心理过不去的事,会不会抑郁自杀?优米爸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心都在想为什么优米会打自己?哪怕你打别人也好!他甚至告诉优米:以后谁惹你生气了,你就去打他,但千万不要打自己~(这什么神逻辑?)
孩子一生气就打自己,其实是“情绪饥饿”!
这两天,我一边安慰快要崩溃的优米爸,一边反思为何优米会做出这种惊人的动作?毕竟优米爸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家里也没有任何人有过自虐行为!于是咨询心理医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原来优米的这种行为是“孩子情绪饥饿”的常见表现,优米爸也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心理学对“情绪饥饿”的解释很形象:人们对食物的饥饿很容易察觉,一旦饥饿难耐,只要进食就能改善这种状态。但人们对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生气焦虑等的不健康状态却很难摆脱,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情绪饥饿”。
相对成人而言孩子更容易产生“情绪饥饿”,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家长控制。优米这样大的孩子,甚至比优米再大一些的孩子(5、6岁),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孩子们独立人格开始萌芽,他们开始主动在行为和心理上探索自我。行为上他们和家长对着干,你说东她偏要说西;心理上他们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晚上几点睡他们想自己决定,而不是受制于家长。
往往这个时候,家长会认为孩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了,开始不听话了,于是我们经常会拿出“家长权威”正压孩子逆反,还不会合理发泄情绪的孩子只能将负面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于是他们会打自己的头、抓自己的脸等等。但事实上不听话是孩子独立人格开始发展的第一步,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么一个阶段。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瑟夫·沃尔普曾说:对孩子而言“逆反心理”这个词很反人类,他从来都没有逆反,只是由于成长孩子们懂得了控制权的重要!
如何判断孩子“情绪饥饿”?
情绪是指人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暂时性较为剧烈的态度或体验,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愤怒、恐惧、悲伤、高兴、喜悦都是情绪,那我们家长如何区分孩子到底是负面情绪还是“情绪饥饿”呢?
事实上,负面情绪一般只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情绪饥饿”却是由于长时间情感压抑,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被强制合理化的宣泄途径。如果发现孩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
首先,孩子情绪起伏波动很大。
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儿童在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他人的情绪,所以孩子们的情绪常常是无意义的,他们的大脑还处于快速发育状态,心智也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孩子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有可原。
但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性情绪波动起伏很大,一会大哭大闹,一会又紧张焦虑,这就需要引起家长重视了。这是孩子情绪压抑的一种表现。
其次,大吼大叫,很容易被激怒。
我们说了愤怒、焦虑时每个人的正常负面情绪,一般当我们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都会伴随伤心、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很正常。但对“情绪饥饿”的孩子而言,他们会格外易怒、暴躁。这类孩子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冲动,常常会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也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喊大叫。
再次,他们经常会情绪抑郁。
“情绪饥饿”的孩子经常伴随着情绪抑郁,尤其当他们遭受挫折、或面对巨大压力之时,这种抑郁的情绪会格外明显。
比如:遇到挫折,这些孩子会对周围的事物毫无兴趣,对经常出现在他视线范围内的人感到讨厌,对以前感兴趣的东西突然丧失兴趣,会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到孤独等等。
最后,烦躁不安
“情绪饥饿”的孩子会过分夸大位置的恐惧,比如,一旦情绪饥饿的孩子预测到要发生不利事件,他们就会显得异常紧张和烦躁,这种过度紧张会影响大脑内压力激素分泌,从而导致孩子认知能力下降,思维敏锐度降低,从而影响思考效率。
以上就是孩子“情绪饥饿”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行为状态,家长可以对照这几条一一查证,看看你家孩子是否“情绪饥饿”。
为何孩子会出现“情绪饥饿”呢?
很多家长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可以说是集万千宠于一身,为什么还会出现“情绪饥饿”呢?其实,深究起来,孩子之所以情绪饥饿还是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相关。
▼在家里,“家长权威”作用下,倾听孩子变得很难。
每个家长都很忙,大部分家长几乎不会抽时间听孩子讲什么。不管孩子打人或是打自己都只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对孩子而言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方式对还是错,但他们知道只要这样做父母就会注意他。
就像优米晚睡,其实在我凶她之前,她一直强调再玩5分钟,只不过被我选择性忽略掉了。对于2岁的优米而言,她自己可能不知道5分钟到底有多长,这才让她一拖再拖每天都搞到很晚。而对我而言,说好的5分钟怎能不算数呢,是不是欠揍?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失败的沟通带来的结果。
▼在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学习环境,都会影响孩子情绪,造成情绪饥饿。
不得不承认有些老师会格外严格,他们甚至会不讲方式、不讲场合地批评或惩罚孩子,当次数越来越多,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带来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出现“情绪饥饿”。
当然还有经常被声讨的“校园霸凌”,由于这一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性格都会比较自私,一旦谁碰触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产生冲突,甚至上升到校园霸凌,这也会造成受害孩子“情绪饥饿”。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饥饿”,一言不合就打自己,我们要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过分将注意力放在孩子打自己这件事上。
一般而言孩子最会感知家长的情绪,他们在情感上比成人更敏感。为此,在孩子打自己这件事上父母最好不要太紧张,更不要大声呵斥去制止。
如果担心孩子伤到自己:家长可以轻轻抓住他的手,或抱紧他拍拍他的后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和而坚定。这种坚定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也会让孩子慢慢在自我伤害中抽离出来。通过情绪上的接纳,让孩子学会淡化“自虐”行为。
其次,引导孩子寻找正确的发泄渠道。
所以,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发泄渠道就尤为关键。这里要批评优米爸说的“谁惹你,你就去打他,千万不要打自己”。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不能打自己,更不能打别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发泄愤怒”。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建造一个孩子的特定空间,将这个空间命名为“冷静空间”,在这里放一些可以帮孩子、大人发泄的工具。废报纸、沙发垫、橡皮泥等等,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来这里撕报纸、捶打沙发垫、捏橡皮泥等。
最后,家长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由于孩子心智、表达能力都不如成人,亲子沟通很容易出现障碍,长期的沟通障碍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绪饥饿”,如何有效的沟通就成了家长的必须课。
在心理学有个“3F法则”就特别适合与孩子沟通。3F是指:Fact(倾听事实),Feel(倾听感受), Focus(倾听意图)。使用3F需要父母:
Fact(倾听事实):倾听事实的关键在于尽可能让孩子描述发生了什么,家长尽量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描述。
Feel(倾听感受):倾听感受的关键在于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大部分时候孩子生气时因为自己的情绪没得到重视,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就需要家长带着同理心去和孩子交流。
Focus(倾听意图):多用问句询问孩子的真实意图,比如:“你其实是想要……,对吗”。比如:“刚才你大哭,其实是想让妈妈抱你对吗?”“你打自己,其实是想跟妈妈一起去超市,对吗?”
总之,在亲子沟通中,家长更有义务去承担沟通中控场的那个角色,帮助孩子摆脱“情绪饥饿”,毕竟我们都曾是孩子,但孩子却没当过大人!
我们要告诉孩子: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愤怒、生气、焦虑都是人之常情,生活中必不可少,有负面情绪不可怕,只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出来就好,千万不要内耗。
怕生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她可能会感到没有安全感,这几天多带她到周围走走,熟悉下环境,多跟邻居们见面,认识下,不要急于让他们抱,等她熟悉新环境就好了。孩子有自我意识了,就好像变得淘气了,这是正常现象。这也是大人开始教育引导孩子的关键时期。首先要有耐心,要多讲道理,少责骂,最忌讳惩罚。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让孩子有成就感。重点要引导孩子,让他明白对错,给他指出方向,即应该怎么做。经常带宝宝出去玩,让她多与生人接触,同时教育她不能打人,慢慢自然就好了,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可能出现“打人”行为,家长要知道,孩子打人不一定是欺负人。
0.5~1岁——探索世界的行为
宝宝最初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当宝宝学会吸手指的时候,他/她发现自己还有手,然后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手。
当宝宝的手部活动越来越熟练后,他/她就会用手去探索外部的世界了。
他看到喜欢的东西,会用手去抓、去抢;看到喜欢的人的,他也会用手去摸、去抓、去打。
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有趣,哈哈大笑或笑着责怪“这个小坏蛋”,还有些家长会回打宝宝。
所以,1岁之前宝宝无意识的打人行为,家长最好的方式是无视它,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强化孩子“打”这个动作。
1~3岁——不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1~3岁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这个时期“打”的动作很可能是情感需求的表达。
比如,两个宝宝在地板上趴着玩,妈妈们在一旁聊天。忽然一个宝宝摸摸另外一个宝宝的头和脸,然后开始用手抓。
两位妈妈都很担心,于是她们用成年人的语言说:“小朋友之间要团结,不要打人哦!”接着把两个孩子抱开了。
很可惜,两个宝宝失去了一次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打人”孩子的妈妈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做出示范。
“宝宝想和妹妹打招呼是吗?可以握手哦!”
同时家长蹲下来,轻轻握住另一个宝宝的手,最后鼓励孩子做同样的动作。
孩子正值叛逆期,家长的频繁说教或强迫孩子道歉只能强化他/她的不当行为。
3岁+——自控能力或安全感不足
3岁的孩子已经认识了情绪,但孩子的玩具被抢、孩子被小朋友嘲笑和到一个新环境时,孩子都可能出现“打人”行为。
这个时期“打人”行为是表达自己的喷怒、不满、嫉妒等负面情绪。
比如一群孩子滑滑梯,大儿点的孩子觉得排在前面的孩子动作太慢,直接推了前面的孩子一下。
家长不要妄自评价孩子的行为,同样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看到孩子“打人”背后的需求。
家长首先向被打的孩子说抱歉,然后询问孩子推别人的理由。
孩子不愿意说,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说出来。“你是觉得他走得慢,挡到你了是吗?你可以直接跟他说。”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没有错,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可以更文明。
所以,3岁以上的孩子打人,一制止孩子的行为,二安抚被欺负的孩子,三安抚自己的孩子,四孩子情绪平静后再进行适当的教育。宝宝妈你好,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不要打骂孩子,先要制止孩子这种行为,蹲下,抱住孩子的胳膊,然后看着孩子,摇头和孩子说,这样交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对的,应该用语言,或者可以用拥抱的方式。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