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感到头疼的,就是孩子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叛逆。
8岁的乐乐是一个帅气的小男孩,因为非常聪明所以很受大人们的喜欢,爸爸出去吃饭聚会时也都喜欢带上儿子,但是没过多久爸妈却发现,乐乐居然学会了说脏话,总是“出口成脏”,也因此经常遭到白眼和嘲笑,这让爸妈很恼怒,爸爸决定教育乐乐。
“你小小年纪竟然敢说脏话?从哪学来的?”面对怒气冲冲的爸爸,乐乐也气愤地说:“凭什么你能说,我就不能说,你跟叔叔们吃饭的时候,你说的还少吗?”乐乐的回答让爸爸既生气又难堪,爸爸觉得自己是大人,说句脏话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没想到乐乐也居然也跟着学。
虽然乐乐说脏话是不对的,但问题的根源难道不是爸爸吗?爸爸总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乐乐也只是在模仿爸爸的行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爸爸没有做好榜样,发现问题后也只是选择严厉地教育孩子,这难道不是“双重标准”吗?
所谓“双重标准”,就是指一种特定的行为,因行为人不同,从而得出褒贬不一的评价。在教育方面,“双重标准”又被理解为,一件相同的事,家长自己可以做,孩子是绝对不允许的,乐乐的爸爸在教育乐乐时,就使用了“双重标准”。
在孩子的观念中中,他们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种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是父母能做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做。当他们面对父母批评时,他们会觉得不服气,从而产生恼怒、厌恶、抵触的情绪,甚至会有过激的行为,他们对父母、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认可,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不同年龄段的叛逆类型是不同的,所以特征也是不同的。
一、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叛逆的心理及表现
1.2-3岁,这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也叫做“宝宝叛逆期”,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学会走路、吃饭、说话了。在这期间,孩子会有的自主意识,说话时会以“我”、“不”开头,总会父母“对着干”。除此之外,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没有“主人”的观念,只要是他们喜欢的玩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他们都要占为己有,不得到主人的同意就拿走。
2.6-8岁,孩子会顺其自然地进入第二个叛逆期——“儿童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初步接触了学校的教育,他们不会再用哭闹来威胁父母,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不想事事听从于父母,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遇到问题时还没有能完全解决的能力,会寻求父母的帮助。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会感到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了,但他们仍想按照以前在幼儿园的慢节奏生活,这时父母若是给孩子讲道理、唠叨、命令,孩子便会产生抵触心理,不以为然。
3.12-18岁,这个阶段就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青春叛逆期”,顾名思义是因为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而产生的叛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认为自己接受了足够的教育,见识已经足够多了,有的孩子会在这个时期产生厌学、早恋、网瘾等等不良行为。对于父母的“教育”,他们认为太具有针对性,是故意的“镇压”,他们会在行为、言语上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离家出走、和父母吵架等。
二、以爱之名,用“双重标准”毁掉孩子
我们常说,学校的教育比不上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的眼中,就像是“教科书”般的存在,父母是怎样的,很有可能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怎样的。但是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却是对待孩子高要求,自己却达不到这个标准,也许时至今日,很多父母还是没有认识到“双重标准”对于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仍旧用老套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三、父母为什么会使用“双重标准”
1. 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榜样作用
“你看看几点了,赶紧睡觉!”,晚上十点半,小楠的妈妈命令小楠去睡觉,小楠看了看正在躺在沙发上刷小视频的妈妈,大声反驳:“妈妈不是也没睡吗,凭什么吵我?”妈妈生气极了,她觉得小楠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动不动就跟父母吵架,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妈妈刚准备好好“教育”小楠,小楠已经重重地摔门回屋了。
2. 将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
很多家长都喜欢对自己的孩子说:我这辈子没考上,没指望了,你必须得争气啊!到了周末,很多父母都喜欢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超市买玩具、买零食,孩子兴奋的挑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在挑选的时候,孩子又会听到父母这样说:这个好看,那个好吃,不许拿这个...
孩子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大多数父母都喜欢把自己所理解的“爱”全都倒给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忽视孩子原本的想法与意志。当孩子的意志与行为被否定,或者不被尊重时,由此会产生逆反、反抗的行为。
四、拒绝“双重标准”,父母应该做到:
1. 尊重孩子的想法,多沟通,多了解
2. 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不知道是从哪学的坏毛病”,这句话应该是孩子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大部分父母只要发现孩子犯了错,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批评、指责孩子。父母会怀疑孩子是在学校被教坏的,或者跟着网上学坏的,其实问题的根源很容易被找到,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情时,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个坏毛病。
父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越一切,想要让孩子变得优秀,首先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的都是自己做好的一面。
3. 拒绝“经验教育”,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家长都在试图用最有力的说法说服孩子,用“经验教育”镇压孩子,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是“我做不到可以,但你不能做不到!”
身为父母,都是一心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自然是想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其实,家长本身,也是那环境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想让孩子在轻松良好的环境中长大,请先“蹲”下来,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做孩子最信任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会进入叛逆期,这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也是对于每位父母的考验,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总想着镇压孩子,而是要想:怎样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树苗”在努力地在成为参天大树,“园丁”的种树方式也要为“树苗”量身定制。
张梅玲说过: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中,并且尝试去模仿,所以,为了孩子,请成为一面优秀的“镜子”。
请让“双重标准”远离孩子,孩子才会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顺从他的意愿顺其自然不该太多咳咳谢谢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不切实际地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对于逆反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研究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对于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抽时间出去;
▲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处在叛逆期孩子,你越管他,他的逆反心理越强,严重的时候,他们不会考虑任何后果,甚至犯罪。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少年少女,要注意多加引导,和他们交朋友,多聊聊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一味的管压。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的,由于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完全听命于家长,而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想再受到约束,往往跟家长对着干,这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当然这个叛逆也需要。如果一个人极度地叛逆,那么这个人确实会很危险,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很不成熟,需要家长的指引,而孩子本身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当叛逆到一定程度,当失去了与家长的交流,孩子本身也会很恐惧,而出现抑郁症也是可能的,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时期时,一定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青春叛逆期的6大表现,提前做好预防
1,家长说什么在他(她)眼里都成了唠叨
2,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
3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出门。
4,特别爱顶嘴。
6,容易莫名烦躁,发脾气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的,由于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完全听命于家长,而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想再受到约束,往往跟家长对着干,这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当然这个叛逆也需要。如果一个人极度地叛逆,那么这个人确实会很危险,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很不成熟,需要家长的指引,而孩子本身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当叛逆到一定程度,当失去了与家长的交流,孩子本身也会很恐惧,而出现抑郁症也是可能的,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时期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希望你的孩子成长好。叛逆期严重遇到这样的孩子只能是无奈,我家孩子就属于这种,父母亲叫她好好学习,教育她怎样做人,给她讲一些道理她都当做耳旁风,说的少了听不进,说的多了嫌烦,说限制她,反正你说东她偏要向西,这个时期也真是青春萌动期,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很爱臭美,就是不听家长的话,家长说的一切都要反驳,好像天生仇人一样,不知道感恩,家长对他再好也是应该的,别人对他一点点好她一定以十倍的力量偿还,也许以后懂了就迟了吧,真不知道这样下去会怎样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