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恶魔,但有的孩子,是被父母不负责任的教育逼成恶魔的。
韩剧《少年法庭》,通过7个真实的少年犯,告诉了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不负责任的父母真的会毁掉你的孩子。
法庭上,法官看着被告人带来的律师团说了一句“我从业多年第一次见这么豪华的律师团”
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给女儿的只有钱,就连女儿因为杀人被控诉,父母都没有出现过,只是请了一个豪华律师团出面搞定。
在父母眼里,钱可以搞定一切,包括女儿的成长,缺乏父母陪伴和呵护的女孩,心理出现问题,最终变成了碎尸案的主谋。
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的集体霸凌案中,这些问题少女的背后都是各种残破的家庭。
其中一个女孩的母亲为了摆脱女儿,竟然谎称自己病重将死。没想到女儿竟然想方设法从恢复中心逃了出来来探望自己。面对站在门口的女儿,妈妈冷漠地关上了门,任由新丈夫在门外将女儿殴打到遍体鳞伤。
家暴案件中,被害人的父亲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暴力家庭中,在他眼里,家暴就等于正常的教育,所以他拿着棒球棒将女儿打到肋骨骨折,浑身是伤。
在最后一个案件中,一名少年说的一句话很扎心:“如果有一对好父母,我们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教育就是蝴蝶效应!
我们以为今天对孩子的漠视冷淡,怒吼暴力都是小事情,殊不知它们正在慢慢积蓄成为毁掉孩子的恐怖力量,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李玫瑾教授曾说,“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在孩子18岁之前,是孩子情绪、性格、责任、安全感等人格和能力的塑造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就像建造房屋打地基,你挖得越深,钢筋水泥打得越牢固,未来的房屋才能更坚固,更漂亮,否则就算外观再令人惊艳,也会轻易倒塌。
作为父母,请多陪伴你的孩子
心理学上指出,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冷漠多疑。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缺乏情感上的互动沟通,他们的安全感无法建立。长大后,他们一面会因为需要安全感,不断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哪怕是错误的也在所不惜;一方面,他们性格冷漠,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性格孤僻。
作家毕淑敏说过:“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法国著名儿科医生、世界低幼儿童教育专家卡特琳娜·盖冈《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一书中讲到:
与孩子一起度过一些温暖、快乐、亲密的时光,带给他们活着的乐趣。用温暖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情感学习的启蒙课。当孩子感觉到被爱,就会在童年或成年后也有能力对别人表达和给予关爱。
陪伴,是最好的爱!父母的陪伴,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也是培养各种品质和能力最好的方式。
作为父母,要学会看见你的孩子
身为少年法庭的法官,姜部长审理了很多案件,见过很多失败的父母,但是他自己也同样是一位失败的父亲。
他对两个儿子永远保持不同的态度,总是用小儿子的优秀去羞辱“不成器”的大儿子。为了让父亲看得起,大儿子卷入了一场考试舞弊案件,最终为了不牵连父亲,选择了自杀。
我们爱孩子,并不代表我们理解孩子,看见了孩子。
面对孩子犯错,我们总是口不择言,不断抱怨,恨不得用最难听的话来羞辱他。
面对孩子失败,我们“恨铁不成钢”,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我们嫌孩子写作业慢,嫌孩子把屋子搞得一团糟,嫌孩子总是和自己顶嘴......在我们眼里,孩子充满了缺点和问题。
但是我们从没有想过,写作业慢也许是因为孩子不会,孩子顶嘴也许是因为我们冤枉了他......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看孩子,认为孩子不听话,全是缺点,却很少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去理解,去思考。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布雷恩在“情感引导式教育”这个概念中倡导:父母不要用吼叫和威胁的方式逼孩子听话,而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通过平等地沟通,达成亲子合作。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用理解和接纳,尊重和呵护去构建孩子的安全感、价值感和健全的人格。
只有这样长大的孩子,才会自尊自爱、自信独立,因为他知道,即使前方的风雨再大,身后也有父母张开臂膀等着自己。
作为父母,请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霸凌者魏莱来自高知家庭,可是在父母眼中,唯一重要的只有成绩。在这个看起来很完美的家庭中,魏莱被父母无情地冷暴力着。
进入青春期的魏莱开始心理畸形,从暴力欺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最终成为了一个可怕的恶魔。
和父母没有沟通的孩子,是绝望的。在他们彷徨无助的时候,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他们最需要人提点帮助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一个人慢慢熬。
熬不住的孩子,要么心理扭曲,出现行为问题;要么就会向外寻找能和自己情感交流的人,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走入歧途。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愤怒等负面情绪,就是黑色的生命力。
不管是对孩子视而不见,还是对孩子严密控制,带给孩子的都是一次次的伤害。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孩子内心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渴望和信任,然而不负责任的父母却一再打破这种信任,将孩子一次次推向无底的深渊,任由其摔得粉身碎骨。
孩子的人格一旦形成,要改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正如《少年法庭》中,很多问题少年都是在接二连三地重蹈覆辙。
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因为他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一生。
所以,作为父母,请务必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一定的心理气氛、心理环境中成长,环境对他们认识世界、判断是非及情绪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作为家长要要尊重孩子和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允许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注重引导,培养兴趣
好的教育是基本上不向孩子提什么要求,而是重在培养他的兴趣,正苗启德他的思维!
四、平等相待,加强沟通
父母要加强学习,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沟通,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五、捕捉时机,加强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教育有利时机,抓住这些时机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迎合潮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可以。1.当孩子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正是让孩子系统地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亲近。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用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犹如告诉孩子,去幼儿园像受惩罚一样。
2.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是最愉快的时候,而孩子的心情也在这个时间段特别好,可是有些家长却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个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例如在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或者问:“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领,学了哪些东西?”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家长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着重于孩子物质养育而忽略了精神养育。
3.“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强迫性的、枯燥地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段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和发挥。因为在3岁前,幼儿主要是印象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可以在生活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的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但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强迫。
4.“越俎代疱”是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不顾孩子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而是为了让孩子达到完美,抢着帮他完成一幅作品等等,这些常表现在幼儿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参与节目中。这样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或养成贪大喜功的心理。
5.孩子不好好吃饭,有些家长感到束手无策,常采用迁就或训斥的手段,一是追着孩子跑东跑西地喂饭,二是大声地训斥或吓唬。虽然孩子的嘴巴动了,可是眼泪也下来了,咽一口饭恶心一次,父母也不再忍心逼他吃了。其实,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吃辅食就要养成,孩子就餐时应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不能开着电视或听音乐,或跑到阳台、户外等地方喂饭。当孩子会拿小勺吃饭时,家长就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吃,家长可以陪在旁边一起吃,帮助孩子进食,就是他撒了一桌饭菜也没有关系。还有,在进餐时,无论饭菜的质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饭桌上评论饭菜,要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以免其养成厌食的习惯。
6.外出时,孩子不愿走路,要家长抱,是家长比较烦恼的一件事,有的家长吓唬孩子让警察来管,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便成了不可爱的人。当孩子不愿走路时,你可以引导他:“小鸟自己飞、小鱼自己游、小兔自己跑、小朋友应该自己走,你为什么要抱呢?”这样的引导,既会让孩子对自己走路感兴趣,又会给他一个惊奇。宝贝变快乐
7.还有一种消极的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对某些脾气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满足孩子要求时,父母当着他的面说:“没办法,我这孩子长得是‘双顶’,脾气就是犟。”这无形中给孩子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他会更加肆无忌惮。其实,“双顶”爱发脾气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孩子无理要求或发脾气时,你应该采取不予理睬的手段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当你不睬他时,无论他怎样哭闹或在地上翻滚,你都不要理睬,更不要偷看他或偷偷地笑等。无论时间长短,他觉得哭闹没有用时,便会自行好转。
8.“溺爱”往往会“淹没”孩子,具体表现是过分在物质上给予满足,例如去快餐店吃肯德基或汉堡包,父母总是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等。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变得狭隘、自私、冷漠、任性,为他今后走入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正确的做法是把他当做家庭普通一员,共同进餐。
9.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幼儿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误导”。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的孩子;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家长就会去“打砖头”;如果是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这样做的效果是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
10.家长常喜欢当着孩子的面说悄悄话,而当孩子询问“你们在说什么”时回答“这不关你的事”等等。有些家长常常刻意对孩子说:“这衣服(或玩具)外公外婆给了你这么多,爷爷奶奶小气死了,只给你这么一点。”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心胸狭小,缺少豁达向上的精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