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脾气大爱打人、坐不住学习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科普4个儿科用药,滋养肝肾,开窍,宁心安神
静灵口服液(气香,味甜、微苦)
能滋阴潜阳,凝神益智。用于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类型的儿童多动症,这类孩子的表现,注意力涣散,多动多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舌质红,脉细数等。
叮嘱:对牛乳过敏者要禁用。
多动宁胶囊(气芳香,味微苦、微辛)
滋养肝肾,开窍,宁心安神。用于肝肾阴虚所致儿童多动症,这类孩子的表现,多动多语,冲动任性,烦急易怒,喜欢动手打人等。
叮嘱: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地牡宁神口服液(味甜,微苦)
滋补肝肾,宁神益智。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旺所致的小儿神思涣散,多动急燥,多语高昂,夜寐不安,舌红少苔,弦脉细数。
叮嘱: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小儿智力糖浆(气微香,味甜、微辛)
开窍益智,调补心肾,滋养安神。用于心肾不足,痰浊阻窍所致小儿多动,少语,烦躁不安,神思涣散,少寝健忘,潮热盗汗等症。
叮嘱:久置后如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可摇匀后服用。
再次叮嘱:以上用药均为处方用药,建议在医生的遵嘱下辩证而用。
延伸:怎么辩证小儿的多动症类型?整理了④大常见证型的表现
1、心肝火旺证
临床可见患儿多动多语、冲动任性、常与人打闹;性情狂躁易怒,做事鲁莽,易顶嘴,头痛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洪,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2、痰火内扰证
临床多见狂躁,甚则哭笑无常,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头脑不清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肾虚肝旺证
患儿常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急躁易怒,冲动任性,指甲、头发无光泽,多梦,盗汗,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心脾气虚证
患儿可见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多变,动作拖拉,小动作过多,言语冒失,自控能力差,面色少华,记忆力差,形体消瘦或虚胖,大便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乖宝宝忽然变成了坏小子
3岁半的可可活泼可爱,又热心,才上幼儿园几个星期就收获了好几个小伙伴。可是,最近两周,他的情绪有些低落,而他的妈妈也已经被老师约谈了3次了。
老师说,可可最近和小伙伴玩耍时总爱动手,一不小心就是一拳或是一脚,有时候看到小伙伴在一起游戏,他也会出其不意地从身后推一把。
一开始,可可使的力气小,小伙伴只是被吓一跳,但是最近一周,可可的力气明显比以前大,已经有好几个小伙伴被他弄哭了。
老师虽然对可可进行了教育,可是可可懵懵懂懂的,老师不确定可可有没有明白,就目前来看,可可的行为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可可的行为虽然没有引起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这个行为实在不好:
首先,每个小朋友都是家里的宝贝,都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可可这样的行为对小朋友来说是很大的困扰;其次,可可太小,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概念,如果不及时干预,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对他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远的不说,就目前来看,幼儿园里很多小伙伴们都明显不敢跟可可一起玩了,尤其是被他打得最多的那几个好朋友,因为可可最爱动手的对象就是平时比较要好的小朋友。
老师对此很是担心,希望家里人能配合老师,做好可可的教育。
听了妈妈转述的话,可可爸爸可生气了,他对刚进门的可可就是一顿责备:“让你去上幼儿园是学习和小朋友相处的,你倒好,把自己当小霸王了,居然动手打人了?我告诉你,你下次再敢动手,我就揍你,你每打一次小朋友,我就揍你一顿,看你还敢不敢打人?”
可可看着凶巴巴的爸爸,吓得哇哇大哭,但是奇怪的是,可可虽然在哭,但是嘴里却一直强调:“我没有打小朋友,没有打!”
爸爸更生气了,他拿起一边的苍蝇拍,作势要打:“说你你还不承认,还敢顶嘴!”
看着乱成一团的父子俩,妈妈赶紧过来打圆场:“爸爸一着急就忘了跟你说过的南风效应还是让我来,可可和妈妈说说话吧!”
爸爸愣了一下,点点头,由着母子俩去了。
2.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上有个“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谁也不服谁,于是商量比威力,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得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将大衣裹得更紧。轮到南风时,它的做法与北风截然相反,只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暖和,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顺利让人脱下外衣,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正苗启德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可可爸爸很关心可可,这么着急其实也是怕可可学坏了,以后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只是他一着急就忘了,教育孩子可不能着急,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妈妈及时打断了父子俩的交流,决定采用“南风式”的温情教育。而且,对于可可的反常举动,妈妈始终觉得遗漏了什么。
3.巧解难题
于是,妈妈和可可的沟通开始了:
首先,妈妈用“我知道”为开头,对可可受到的惊吓采取了同理心的方式,消除可可对爸爸的害怕,同时让可可感受到家人的关心。
“妈妈知道,可可一定被爸爸吓到了,心里很难过,又很害怕,是不是很委屈?很想哭?”
可可小嘴巴一瘪,大滴大滴的眼泪就落了下来。
妈妈搂着可可,对他说:“爸爸是关心你啊!你看,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跟你一起玩了,你一个人多可怜,爸爸怕你没有小伙伴,一不小心就着急了。”
可可默默听着,眼泪也少了,看着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哭得也差不多了,妈妈就给他擦擦眼泪,摸摸头。
之后,妈妈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可可说出打小朋友的原因。
“可可能和妈妈说说,你为什么打小朋友吗?”妈妈问。
可可奇怪地看了妈妈一眼,说出来的话却有些让人意外:“我没有打小朋友,没有打。”
妈妈想了想,换了个说法:“你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是不是喜欢推她们一把,或者是踢一脚呢?”
可可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了:“是啊!我还会拍他们一下呢?”
“是这样拍吗?”妈妈说着,做了个用拳头打的动作。
“就是这样!”可可一下子蹦起来,还顺势给了妈妈一下。
妈妈若有所思:“为什么和小朋友要这样呢?”
“因为和表哥表姐就是这样的呀!可好玩了,他们还笑得很大声呢!”
妈妈一下恍然大悟:对了,原来是这样!难怪觉得哪里不对劲!
可可有个12岁的表哥和一个9岁的表姐,大家一起玩时可可就爱这样忽然袭击,因为表哥表姐年龄大,可可的力气对他们来说没什么。
没想到,可可把这个行为当成了好朋友间的嬉戏方式。
妈妈决定再问问:“那,为什么只和好朋友才这样呢?”
“因为这是好朋友之间的秘密呀!”
这下,妈妈确定无疑了,难怪可可弄哭的都是好朋友了。
最后,妈妈“现学现用”,教会了可可正确的交流方式。
和可可谈得差不多了,妈妈突发奇想,决定“现学现用”一次:她趁可可不注意,忽然推了他一把。
可可果然受到了惊吓,一下子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打可可,妈妈是个坏家伙!”
妈妈惊讶地说:“我没有打可可,我们是好朋友,我这样只是喜欢可可呀!”
看着若有所思的可可,妈妈又说:“可可在幼儿园不也是这样吗?”
可可想了想,说了句:“我不喜欢这样。”
妈妈顺势告诉了可可,和好朋友相处的正确方法:喜欢是用嘴说的,不是用行动表示的。
比如:想和某个小朋友玩,可以直接说“我和XX是好朋友,我喜欢和XX一起玩”。但是,不能直接上手,因为你的“喜欢”会吓到别人,就像妈妈刚才因为喜欢你而推你,却把你吓哭了一样,小朋友也会被吓到的,你的“喜欢”在别人那里是“不喜欢”,反而不跟你玩了。
可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之后,妈妈再和幼儿园老师沟通时,得知可可打人的这个举动已经很少了,可可也又有了小伙伴,妈妈也放心了。
都说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懂孩子的家人。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能多观察一下孩子,多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愿每个父母都能做孩子的知心人,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宝宝为什么总想打人呢?儿童的攻击行为仅靠说教、惩罚去矫正,往往难收成效,因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他们不爱受约束,如果我们采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游戏方法对他们进行矫正和治疗,则具有神奇的效果。
“角色扮演”游戏
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让他扮演母亲、父亲、老师及挨打的儿童,在扮演中来体验角色,宣泄情绪,表达愿望。我们也从中了解他原有的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
“你一点都不听话,不让你动杯子,你非动,打碎了吧,这个杯子妈妈花5元钱买的,妈妈要累死累活干半天才挣到5元钱,你这个孩子!”维维在扮演父母角色,体会父母的心情、价值观,还结合了前卫的经济教育。
画画游戏
这一游戏的目的是帮助维维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维维手指画画,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维维起初毫不犹豫地伸手就画,乱涂乱抹,动作一发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将颜色涂得到处都是,纸上、桌子上,甚至墙壁上、衣服上。因此,画画时,要随时提醒他不要过于兴奋,必要时我们和他手把手地画,约束他的动作,或者抓住他的双臂,使他平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动作,规范画画。
象征性游戏
用小型玩具做一些短小而带有情节的象征性游戏,让维维在游戏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具体做法是:让维维戴上面具,讲一个自己编的故事。维维在众多面具中,挑了一个狮子,维维讲狮子吃小动物还吃人,讲着讲着便开始扔东西,砸玩具,我们开始干预,提醒他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向他提示故事情节,狮子很凶,但你有办法管住狮子,如何管呢。维维开始编训练狮子的想象故事,训练狮子规范的活动,也就等于训练了他自己。
规范游戏
打弹子、玩扑克牌、下棋、投球等游戏,具有竞赛的性质和固定的规则,让维维做这样的游戏,提高他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以往他在班里和其他小朋友做规则游戏时,时常破坏规则,谁要求他遵守规则,他就打谁。有意识地让他做规则游戏,如他遵守规则,奖他多玩一次,并让他看他爱看的动画片10分钟。维维喜欢做规则游戏,但兴奋时,时常犯规,受罚时又着急,跳着脚喊,“快开电视。”经过一段训练后,他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减少犯规次数,直到完全自觉地遵守规则。
游戏治疗需要家长密切配合,许多游戏活动,维维的家长先学会,然后回家指导维维做游戏,同时也请一些小朋友合作,和维维一起做游戏,增加维维的游戏兴趣,并且让他在与小朋友的合作中,接受小朋友的监督,学会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和他讲道理,这是没礼貌的!要不下次他再打人的时候,你打他,让他记住,这不是好玩的,是要负出代价的!那他想和你玩吗?如果你玩的总是比他开心,如果你玩的总是他想要的,那么,这就是你制约他的方式了,如果再打人,就不和你玩了,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还是蛮有威胁性的,除非,孩子根本不看好你。祝开心。我家孩子都是叫人打的,比他小的都有,从来也没有教过他以牙还牙,所以孩子这点上不会,他的性情还算温和,这点我和他爸爸很欣慰。在他幼儿园的时候,三件事记忆犹新,都是别人的孩子当着我的面功击,一个小我儿子的小女孩为了争一个气球,一个响响的耳光打在孩子的脸上,当时我的心哪……邻居老师家的孩子为了引起儿子的注意,尽然用手里的汽车狠狠地砸儿子的背,看到他立在那里,痛得闪泪一言不发地望着我,我的心哪……但事后,我都是搂着儿子,说这没什么,他们比你小,是不懂得怎么做,你不能学他们,因为你比他们大,你是我最最懂事,最最勇敢的儿子。教给孩子宽容,不是因为孩子打不过,懦弱。现在孩子大了,被欺负的事少多了,他随性的气质却受到众人的喜欢。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两种渠道来解决:
1、说服教育,教育孩子要懂礼貌,不能打人
2、适度管教……说服教育不好使的时候,就需要采取一点强制措施了。通过这些强制手段的管教,让孩子守规矩,明事理。……当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心慈面软了。宝宝为什么总想打人呢?儿童的攻击行为仅靠说教、惩罚去矫正,往往难收成效,因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他们不爱受约束,如果我们采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游戏方法对他们进行矫正和治疗,则具有神奇的效果。
“角色扮演”游戏
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让他扮演母亲、父亲、老师及挨打的儿童,在扮演中来体验角色,宣泄情绪,表达愿望。我们也从中了解他原有的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
“你一点都不听话,不让你动杯子,你非动,打碎了吧,这个杯子妈妈花5元钱买的,妈妈要累死累活干半天才挣到5元钱,你这个孩子!”维维在扮演父母角色,体会父母的心情、价值观,还结合了前卫的经济教育。
画画游戏
这一游戏的目的是帮助维维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维维手指画画,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维维起初毫不犹豫地伸手就画,乱涂乱抹,动作一发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将颜色涂得到处都是,纸上、桌子上,甚至墙壁上、衣服上。因此,画画时,要随时提醒他不要过于兴奋,必要时我们和他手把手地画,约束他的动作,或者抓住他的双臂,使他平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动作,规范画画。
象征性游戏
...宝宝为什么总想打人呢?儿童的攻击行为仅靠说教、惩罚去矫正,往往难收成效,因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他们不爱受约束,如果我们采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游戏方法对他们进行矫正和治疗,则具有神奇的效果。
“角色扮演”游戏
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让他扮演母亲、父亲、老师及挨打的儿童,在扮演中来体验角色,宣泄情绪,表达愿望。我们也从中了解他原有的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
“你一点都不听话,不让你动杯子,你非动,打碎了吧,这个杯子妈妈花5元钱买的,妈妈要累死累活干半天才挣到5元钱,你这个孩子!”维维在扮演父母角色,体会父母的心情、价值观,还结合了前卫的经济教育。
画画游戏
这一游戏的目的是帮助维维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维维手指画画,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维维起初毫不犹豫地伸手就画,乱涂乱抹,动作一发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将颜色涂得到处都是,纸上、桌子上,甚至墙壁上、衣服上。因此,画画时,要随时提醒他不要过于兴奋,必要时我们和他手把手地画,约束他的动作,或者抓住他的双臂,使他平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动作,规范画画。
象征性游戏
用小型玩具做一些短小而带有情节的象征性游戏,让维维在游戏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具体做法是:让维维戴上面具,讲一个自己编的故事。维维在众多面具中,挑了一个狮子,维维讲狮子吃小动物还吃人,讲着讲着便开始扔东西,砸玩具,我们开始干预,提醒他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向他提示故事情节,狮子很凶,但你有办法管住狮子,如何管呢。维维开始编训练狮子的想象故事,训练狮子规范的活动,也就等于训练了他自己。
规范游戏
打弹子、玩扑克牌、下棋、投球等游戏,具有竞赛的性质和固定的规则,让维维做这样的游戏,提高他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以往他在班里和其他小朋友做规则游戏时,时常破坏规则,谁要求他遵守规则,他就打谁。有意识地让他做规则游戏,如他遵守规则,奖他多玩一次,并让他看他爱看的动画片10分钟。维维喜欢做规则游戏,但兴奋时,时常犯规,受罚时又着急,跳着脚喊,“快开电视。”经过一段训练后,他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减少犯规次数,直到完全自觉地遵守规则。
游戏治疗需要家长密切配合,许多游戏活动,维维的家长先学会,然后回家指导维维做游戏,同时也请一些小朋友合作,和维维一起做游戏,增加维维的游戏兴趣,并且让他在与小朋友的合作中,接受小朋友的监督,学会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