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强调科学育儿,对于屡教不改的应该咋办?
同事儿子五岁的时候,因为调皮摸了电闸,两只胳膊都被严重烧伤,最终被截肢,落了个终身残疾。
所以,视频里的这个熊孩子挨揍,完全正确!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所谓的科学育儿,毕竟有些事情,试一次就是一辈子!
比如说作业问题。
很多父母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虽然可能父母运用技巧,每天都可以使得孩子做出先写作业的选择,但是孩子并没有改变对作业的态度,因此每次都要父母盯着。假如父母能真正的说服孩子,让孩子从内心改变对作业的态度,明白了先写作业的重要性,那么孩子就不需要父母每天盯着了,他们会自动自发的去积极的写作业。
这才是我要说的说服。
不是简简单单的运用技巧说服孩子一次,而是真正的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应该也是所有父母追求的说服,毕竟所有的父母都不喜欢每天监督孩子,提醒孩子,教育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会被轻易的说服
所谓的说服,不仅仅是改变对方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改变对方的态度,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认知上虽然理解这些道理,但是我们却并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态度却并不会做出改变。
比如说孩子可能也知道写作业比看电视重要,应该先写作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却并不见得会做出先写作业的举动,因为孩子孩子在感情上讨厌写作业。
也就是说,我们要说服孩子,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在孩子的态度上。而态度不仅仅是由认知决定,还受我们的道德情感约束。
一个态度的建立,不是无垠之水无根之萍,它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情感基础上的,是成系统的。正是过往的大量经验、情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从而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态度系统,使得人们保持一个稳定的态度。
比如那些持“讨厌学习”态度的孩子。
而一个态度系统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与周围的态度系统相关联的。
对于那些持“讨厌学习”态度的孩子来说,他们同样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态度,可能还存在“学习好的都是书呆子”、“叛逆才是男子汉”、“打同学很又面子”等态度,这些态度都是紧密相连的,甚至是建立一个大态度下面的子态度。
正是这一环接一环的态度,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态度系统。母态度系统通过不断的建立子系统来支撑,而子系统通过与周围的子系统相互联系来不断发展壮大。日常生活中,与这个态度系统相符的信息会自动吸收,相反,与这个态度系统相违背的信息会被忽略排斥。
态度系统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往往会感受到与整个态度系统相悖的思想或体验,但是这些思想或体验太薄弱了,无法触动整个态度系统,或者即使一时触动了某个子系统,但是因为无法获得长期的知识、体验支持,最终这种触动也会被忘却,我们仍然会采用我们熟悉的态度系统。
也就是说,当我们要说服一个人改变态度时,就会牵扯影响到周围的相关态度系统,因此也会受到周围系统的联合抵抗。而如果我们要说服的态度系统是一个母系统,那就等于我们要让孩子推翻整个态度系统,从这系统上延伸出来的各个子系统都推翻重建,难度可想而知。
如何说服孩子
现在我们明白了态度系统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我们会发现态度具有稳定性,不容易被推翻,那是不是意味着就无法改变态度呢?尽管说服孩子改变态度很难,但并不代表无法改变,而且相对来说,孩子的态度改变相对成人来说更加简单。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态度系统建立的还是比较初级的,并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和感情,因此他们的改变难度也就比较低。相反,随着孩子长大,相关的知识、体验越来越多,态度系统越来越稳固,那么我们再来推翻他们的原有态度就比较难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顽固不化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态度系统太稳定了,几乎牢不可破。
那么如何说服孩子呢?
我们上面分析了,态度系统是通过知识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建立的,因此我们要改变孩子的态度,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下手。
为什么我们父母讲道理往往没有用?因为我们的道理只是道理,并没有进入孩子的心里。什么是心里?就是这些道理有没有融入到孩子自己的内在认知中,也就无法融入到他们新的态度系统中,道理无法支撑起态度系统。所以,每当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他会依然采用旧的态度系统,而不会采用不稳定、不熟悉的新态度系统。
只有当父母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把道理的知识经验融入到新的态度系统中,才会可能推翻原有的态度,建立持久稳定的一个新的态度系统。
如何让孩子把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新态度系统中,建立新的态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发孩子的自我思考。
可以这么说,我们头脑中思考了什么,我们就会充斥什么样的思想,我们也就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就会建立什么样的态度。
2、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
亲身体会获得的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利于态度的形成。
心理学家做个一个实验:让吸烟者接受更多的对吸烟的消极态度,从而戒烟。
直接的体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通过说教等间接教育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它可以更有利的支撑起人们的态度系统,形成稳定的态度。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与其多说,不如想想如何去让孩子多做,让孩子亲身体验一番。
总结
犯了错以后不听劝告还是继续再次犯错。
再次犯错后被教育改正后,又tm犯了。
接二连三的犯同一个错误,被称为屡教不改!!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屡教不改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ǚjiàobùgǎi,意思是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改正。屡教不改[lǚjiàobùgǎi][释义]多次教育,仍不改正。意思是你很耐心的跟他(她)解释教育他她,他她就是不听你的,贬义词,
【1】及时和监护人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2】找出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对症下药。
【3】积极和学生交心,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自己说。
【4】教育学生是一门因地制宜的学问,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该用耐心,恒心来教书育人。对待犯了错误又屡教不改的同学,我们要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老犯错误而屡教不改呢?是因为这些同学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他们为什么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呢?我想,在犯了错误以后,他们的心灵没有受到震动,所以他们觉得犯错误也无所谓,或者虽然口头上承认了错误,也表示要改正,但实际上并没有去思考如何改正错误,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屡教不改,以致形成了坏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触及学生的灵魂,震动他们的心灵。例如,给小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用别的孩子屡犯错误不知改正,以致产生某种恶果(《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因说谎鼻子不断长长)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编演一些心理剧,将那些屡教不改的事例搬上舞台,让全班同学评论,使学生受到震动;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魏书生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犯小错误的同学,罚他给全班唱支歌;犯了较大一些的错误,要做一件好事来将功补过;犯了大错误,要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这种说明书不同于一般检讨书,不是简单承认错误,而是要写明在犯错误前后及中间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错误要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这种方法可供我们借鉴。有时候当学生犯了明显错误时,我们也可以暂时不去批评与惩罚他,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此时学生大都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和恐慌感,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如果老师在学生犯错之后立即批评他一顿,那么这种心理压力很快就会释放。因为他觉得虽然犯了错误,但已经受到惩罚和批评,于是心理就平衡了。心理压力的释放,使他得到了解脱,他就不会再去思考犯错误的事,这就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当学生犯了错误,暂时不去批评他,他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就迫使他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改正错误了,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平衡。我们说宽容并不是放纵不管,而是让学生有反思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悟,去领会,只有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有价值。所以,我们说宽容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感化学生的良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们不用严刑拷打,也不用浪费口舌。(我不是老师)方法1(有点直接):能读就读,不能读就开除,看哪个学校能收!方法2:家庭不管吗?利用家庭的势力!方法3:不用暴力,“以柔克刚”吧,温柔地教育,使学生感觉自己不是没人在意。对了,您没说学生屡教不改体现在哪方面啊?!要是是学生之间:参加野营或实践活动增加之间的友谊。作业没完成方面:没做就不能在罚加,跟他说(有点小学的教育):不做作业是你的节约纸,可做了作业就是你的增长知识!不过还是要您说说体现在哪方面,不然不好分析!希望您看见了能说说。推荐先看看这个话题中的屡教不改,顾名思义,屡教不改在这里是指犯错的学生不听老师的批评教育而重复犯错误,屡教不改实在是一种让人深恶痛绝的现象,老师的教学任务如此繁重,还要抽出宝贵的时间教育批评学生,学生却不能有所改观,岂不令人心寒?若是成年的惯偷累犯早就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了,可见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绝对应该扬鞭痛打了。然而且慢,仔细想想又有些不对,毕竟是些仍有可塑性的学生,怎么会屡教不改呢?这个屡指几次呢?古人云:一而再,再而三。今人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假如只是教育三次四次就称为屡,似乎少了些,想想我们成人有多少恶疾怪僻是一天两天消失的,我们是不是太苛求我们的孩子了;再看这个教字,其中的含义就更丰富了,是怎么教的?是和风细雨地谈心还是电闪雷鸣地呵斥?不是不需要批评,但要了解学生之后才能有的放矢,该修枝了你却除草,怎会有效?我倒认为有问题的学生更需要关心的阳光和鼓励的雨露,一个茁壮成长的生命自然会有强大的免疫力;最后再看这个改,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可能不产生一点效果,只要你批评教育了,学生就一定会改,关键是往好处改还是向坏处改,是改多了还是改少了。譬如病人发烧了医生开了一堆治腰疼的药,你能怨病人为什么吃了药病情还加重?又譬如病人一场大病,按病去如抽丝的常理,你却一副两副药下去,非要他立马活蹦乱跳,岂非强人所难?可见屡教不改的提法用在学生身上不是太科学。
再说说学生怎么会不停犯错,学生犯错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而制约学生犯错误的因素也有不少,道德、纪律,父母,学校,势均力敌的双方好比在拔河比赛,学生就是绳子上的那团红标志,要取胜,换句话说,要让学生不犯错误或犯了错误很快改正是件很费力的事,而老师只是正方队伍中的一员,即便不是普通的一员,也不能全指望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因素很多,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如果非要排个顺序,第一要么是家庭,要么是社会(包括学生的各类社会关系和同学),第三才是学校,如果除去陌生人的话,最后才是班主任。学生最听谁的话?低幼年龄的学生可能会听家长和老师的话,稍微大一点的中学生绝对是听信同学和朋友的。我在工作中就发现,班主任苦口婆心几十句教育的效果,竟抵不过学生间几句悄悄话,于是学生犯错没几天就故伎重演。再加上学生自制力欠缺、家庭的放纵、社会的误导,于是屡教不改的现象就产生了。
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又该怎么办?上策是圣人之道,只要我们不言放弃,再屡教不改的学生也会转变,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正是这个道理,在这里屡是一个无穷数,需要多少次就是多少次。有一道小学生的数学题,在一个水池中,有一个进水管有一个出水管,只要进水的量大于出水的量,总有一天池子会注满水的。老师要学做圣人,又不能堵住出水口不让学生接触社会而生活在真空中,就只能和风细雨似地不停注水(急水则万万使不得,会将水池冲毁),而且注满了也不能停,一旦停下,出水管会将你的努力化为乌有。别以为水池只有一个,运气好的话一个班会有七八位甚至十几位屡教不改的学生供你教育,你必须如救火员一样奔波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每一个班主任应该追求的最高职业境界,也是教育的根本之道。只是圣人之道绝非圣人之像,也就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上帝,把学生当成信徒,那只会令学生敬而远之,何来教育之效?
下策是常人之法,这里的教即教育学生有很多技巧可用,惟有一条慎之又慎,那就是打骂学生,不是说学生惩罚不得,应该说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敢冒着风险打骂学生的老师绝对是一个想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好老师,只是这种打骂惩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未使学生转变,自己先气得肝疼肚涨,实在是得不偿失。从智力上来说,绝大多数学生是远远比不上老师的,我们只须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收服学生还是易如反掌的。比如男生讲义气,女生好面子,内向的执拗却胆小,外向的强硬却毛糙,初中生怕叫父母到校,中专生怕放学不让回家等等,了解了这些就如同武林高手抓住了对手的命们和死穴,攻城掠地,就会战无不胜。那时再遇到所谓屡教不改的学生,千万不要气血上涌急于出招,你尽可以稳住心态,以静制动,不妨沏上一杯清茶,品完三口,将学生引到花园中、草地上,问清缘由,再开口教育不迟。
凡做班主任的没有一个不愿意将班带好的,做圣人太难,班主任还有教学任务,还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哪一头拉下都不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圣人之道绝非最优方案;但做常人又太俗,与学生斗法确实不是什么值得大肆渲染的事情。那就不妨兼而有之,将圣人常人融为一体,我们只需有圣人之心,常人之巧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的爱心和耐心,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还会屡教不改吗?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