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年以前,家长的日常就是和孩子斗智斗勇。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各种花样闯祸,实在让人崩溃。
原来孩子在学校踢球,不好好对着球门踢,故意踢到另一个方向的教室窗上,把玻璃给踢碎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他,然后叫小丽去学校领人,还要赔偿。
小丽没敢直接去学校,怕情绪失控,先跟我诉苦,再顺便商量一下对策。
小丽对我说:“你说我怎么办才好,是打他、骂他、饿他?还是怕他想不开,哄他、劝他、安慰他,当什么事都没发生?”
对小丽的这种情况,应该采用”正面管教“的办法。
”正面管教“是美国教育家简.尼而森提出的。它跟传统管教最大的区别是:它不羞辱孩子,以尊重合作为前提,和善而坚定地与孩子一齐解决问题。通过孩子的参与,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正面管教的办法,小丽应该这样做。
一、赢得孩子的合作
首先,小丽不能打骂孩子,因为孩子被学校当众批评,已经很委屈难过了,家长再次批评他,无疑是二次伤害,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小丽可以用很和善的语气说:”妈妈很能理解你,不管谁被老师批评肯定都很不开心”。这是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小丽可以接着说:“我在上学的时候,也在课堂被老师当众批评过,我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所以我现在挺同情你的”。这就是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值得注意的是,同情和原谅是不一样的。在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如果很轻易就表示原谅,那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犯的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只是表示同情,那么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家长理解自己的心情。
经过这三个步骤,小丽已成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的心情逐渐放松下来。这是合作的前提,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了基础。
二、一起解决问题
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接下来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孩子。
首先,孩子犯错是事实,单纯的惩罚却不是好办法。因为惩罚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怨恨和恐惧,却无助于他自我控制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孩子犯错当成是一次教育的机会,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才可能真正愿意去实施。如果办法是家长定的,孩子可能就会觉得与他无关,极有可能不好好执行。
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与发生的问题相关,合理,要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同时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小丽可以问孩子:”我们打破了学校的玻璃,我们需要赔偿。你看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丽可以引导孩子提出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玻璃,然后一起去学校安装上。在这个方案中,购买玻璃和打破玻璃两者相关,因为相关,所以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会让孩子觉得是惩罚;零花钱是孩子日常就能获得的,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是比较合理的;此外,用零花钱购买是孩子的想法,或是征得了他的同意,体现了对他的尊重;最后,大人和孩子一起去学校安装新玻璃,孩子又学到了新技能,提高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是有帮助的。
三、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
解决了打碎玻璃的问题之后,事情还没有完,小丽还需要分析,孩子为什么要故意打碎玻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丽需要每天用较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帮他复习功课,陪他进行课外阅读,孩子在小丽的陪伴和鼓励下逐渐恢复自信。
在整个的处理过程中,小丽对孩子不打骂,不责备,说话和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同时,小丽坚定地维护一些原则,比如弄坏公物要赔偿,约定了用孩子的零花钱赔偿就真正地执行,这有助于孩子真正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由此提高自控能力。因此和善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核心。
《正面管教》这本书出版已25年,在美国被称为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教科书“。书中有大量正面管教的,操作性很强,令人受益匪浅,值得一读再读。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必须兑现。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必须跟着变通。棍棒教育已经是落后时代的产物,如今的父母应该懂得: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以激励、赏识和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反而更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本书向广大父母介绍了60招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新方法,其中包含避免与孩子冲突的技巧、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常识和激励孩子的技巧等几个方面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关系,能够在关爱、尊敬、引导、教育和保护中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孩子
说教为主,越打孩子,孩子越叛逆,久而久之脾气就很暴躁,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你就应该怎么样,孩子的价值观本来就很模糊,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为家长,你就是他的标杆。小孩模仿行为都很强,他接触到的,他就会学,所以当孩子做的不对的,你教给他正确的并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了在管教孩子上应设下所谓的「底限原则」,因为一个在没有「底限原则」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未来也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做人处事原则,或是蛮横不讲理或是软弱可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频出问题之人。而何谓教养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说话算话」。如最常见父母欠原则管教的,就是原本说好出门不买东西,但当孩子在街边赖地要求买玩具吃食时,父母多半都是拗不过就答应所求,或是用「你不要哭我就买××给你」来做交换;或明明说好只准再完十分钟,但十分钟过后,孩子不肯走,父母就满脸无奈的在旁边等着;或是明明是孩子该收的玩具,妈妈一边骂一边动手帮忙收;还有已经讲好孩子要在半小时乖乖吃完饭,才能出去玩,但时间到了孩子还未吃完,妈妈就一边数落一边勉强喂完,然后依旧放孩子出去玩;常说的「你现在不乖乖吃饭,等下肚子饿我不理你!」,更是话去如风,只要孩子一喊饿,父母就立刻替他张罗吃喝…易位想想,如果换作你是孩子,如此没有原则底限父母的话你还可能会遵从吗?为了要养成孩子了解尊从父母的「原则底限」,父母必须将自己当作个「语言学习机」,去费时、费力、费唇舌的坚持。有些妈妈因为无法忍耐孩子的拖拉,和需一再的教导,觉得干脆自己收一收比较快!其实为了孩子长远打算,这些辛苦都是必须付出的,因为若在贪求那一时的「便利与快」后,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孩子几十年所带给你的「不便利」与痛苦。当然在坚持「原则底限」时最难处理的,就是面对孩子的求饶与眼泪。看着孩子因为违反规定而必须放弃那些能让他快乐、享受的事,或是某些时候甚至必须赔上妈妈的福利,难免会心生动摇。但父母必须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骂,可以用民主方式来对待,但在管教上的「原则底限」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否则,他将会变成一个蛮横娇纵、品格低下、不负责任的孩子。长大成人,又会成为一个没有「原则底限」的人,不但别人受害,自己也会受苦。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