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厌学,你说话为什么他不听?深度好文,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经过对的深度对比,我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原因,那就是孩子已经厌学。你要知道,孩子一旦厌学,连神仙都很难救他,这是一句大实话,如果你勉强让他完成学业,或许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实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学习这条路上很难取得大的成就。但是不管孩子怎样,该想的办法家长还是要想,不能彻底放弃,万一他开窍了呢?
首先我们要想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身体原因:身体不适,比如头疼,胃疼,全身无力,乏困,易疲劳等,对什么都没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厌学。
心理原因:青春期叛逆,不想被控制,不想被说教。
学校原因:任务太过于繁重或整体没有学习氛围,不喜欢老师,不信任老师的水平,或曾遭到老师的讥讽和体罚;经常被同学欺负,嘲笑,总之学校已经成为一个让他极不舒服的地方,他想逃离学校。
家庭原因:父母不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遇到问题没有人协助解决,问题越堆积越多,成了一座大山,无从下手,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索性就撒手不管,破罐子破摔。
或者是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总是代劳或逼迫孩子学习,让孩子失去了自制力。
社会原因:电子产品诱惑力强大,少数没有文化人的成功让他们不寄希望于学习等。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沟通问题,
首先,老师情绪差,情商低,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兴趣,没有点燃火焰,而是用厉语和巴掌浇灭了火焰。
第二,家长情绪差,情商低,不会与孩子沟通,虽为忠言,但确实逆耳,久而久之,家长的话就走不进孩子的心里,家长在孩子心中也就失去了权威或威信。中国有句老话叫人微言轻,所以才有人微莫劝人的说法。家长和老师的榜样力量如果没有树立好,他们还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所以才有一个成语叫以身作则。家长和老师如果都努力上进,孩子一定是会被影响的,孩子心中如果充满了正能量,我不相信他搞不好学习。
最后补充最重要的一点,沟通的技巧:从今天起请摈弃喋喋那些不休的说教,因为没有人爱听这些,好好想一想如果沟通才能打开孩子的心肺,比如说你先问孩子:你想变好还是变差?他肯定回答说是想变好,那么你紧接着问他你现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时他会告诉你他的困难,最后你安慰道:别担心,宝贝,妈妈能理解你的苦,妈妈一定会帮助你一一解决这些困难,让你从此变得好起来,你愿意和妈妈一起努力吗?这时候孩子一定会说愿意。总结:说教只会让你成为孩子的敌人,深度沟通才能让你成为孩子的朋友,所以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是解决孩子多数困难的秘诀。
周末,外面下雨,娇娇想要出去玩,妈妈不许,说感冒刚好,不能出去,等会玩湿了,又感冒了。
娇娇不听,硬要出去,自己跑去开门。
妈妈见状一把抱住,对挣扎着的娇娇说外面下雨冷,出去感冒了你又要打针吃药了,到时候可别哭鼻子。
娇娇吵着闹着就是要出去。
妈妈生气了:"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
娇娇趁机推开妈妈直跑出去,又被妈妈抓了回来,不服气的娇娇对妈妈拳打脚踢,最后直接躺地上哭闹打滚。
后来,还是爸爸回来,说带她去阳台看雨,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有时候,孩子容易跟家长"杠"起来,越阻止反而越不听,那是孩子逆反心理在作怪。
要想孩子能听进去,家长需要明白"你说的"和孩子"想听的"是不是一回事?又怎么把它变成"一回事"?
一、 为什么孩子越说越不听?
拿娇娇母女来说,妈妈为了娇娇好,所以不希望她出去淋雨而阻止,但是娇娇想出去玩水,妈妈越是批评和阻止,她就越是要出去。
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一个”禁果效应“。
即:越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对它就越好奇,越想得到。
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让他们总喜欢。
其实不是要挑战父母的权威,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时期,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会试图用反抗来证明自我。
父母想方设法的阻止,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斗志",越好奇越逆反,从而产生禁果效应。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清我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原因,深刻认识之后,重新认识到自己行为,实行起来才更简单。
二、为什么我们会常唠叨、禁止孩子某些行为?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不对的,所以该禁止,而禁止的理由就是"为了你好"。
可孩子偏偏不领情,为什么?
明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呢。
究其原因,在我们看来是为孩子好,但在孩子看来,你就是剥夺了他的权利,你是在禁止他。
我们很多时候,对孩子说的"不",你不可以怎么怎么样,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小孩,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因为,禁止,是最简单的管教方式。
1、为了自己方便而设置的"不可以"
不要踩水、不要玩沙子、不要乱动……
其实,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孩子弄脏了自己,我们清洗、整理起来会很麻烦,我们不喜欢的是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而不是这些行为。
2、为了避免他人眼观而设的"不可以"
3、为了解决自己的焦虑和担心,而设的"不可以"
不要乱跑、不要爬树……
其实,是家长个性比较谨慎、保守,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禁止孩子做类似活动,其实,你不擅长的东西,可能是孩子擅长的。
"不要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如此限定孩子,确实可以给大人省下不少麻烦。但与此同时,也限定了孩子尝试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而且,你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孩子不服啊,总是不听,甚至反抗,所以,我们到底该怎么样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苦心,也让孩子能进去劝?
三、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以退为进
"可以":属于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孩子是主动方。
"不可以":固定型思维,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一个世界的封闭和危险。
多说"我们可以……"
这种以退为进的说话技巧,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主动权,又可以给与孩子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站在他这边的,一举三得。
比如说:孩子想要去踩水,你跟孩子说:"我们可以先去穿雨靴",这样一来,孩子鞋子不会湿,等他回去后说不定就忘记要踩水了。
2、在游戏中让孩子合作
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只要你换一种说话方式,通过游戏方式来表达,在乐趣和肯定中,孩子更愿意合作。
比如说:孩子不愿意收拾散乱一地的玩具。
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玩累了对不对,那稍微休息一会会,等你充满电了,就去收拾";然后,你可以用超级夸张的动作表示在给他充电,顺便问问他"充满了吗"。
如此一来,孩子就有动力了。
当然,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父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景去设置,只要是能勾起孩子的主动性就算合格的游戏法。
3、发挥禁果效应的积极作用
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与消极两面。
我们越是不允许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越是要对着干,这就是消极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反其道行之。
具体来看个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有两个儿子,苏辙和苏轼。
小时候两个孩子很顽皮,任何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只知道贪玩,看书也不起劲。
苏洵,怎么做的呢?
当两个孩子玩耍的时候,苏洵就躲在角落里读书,看到孩子来了,就赶紧把书藏起来。
两个孩子发现这一状况后,以为父亲偷藏了什么好书,于是等父亲外出时,就把书偷出来,慢慢的就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后来,父子三人都成了唐宋八大家,还并列为"三苏"。
苏洵,正是巧妙利用了禁果效应。
果妈寄语
总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懂得如何正确、有效的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去学习。
记住,孩子不听的时候,可以多说"我们可以……",而不是"你不准……";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动配合;可以利用禁果效应来说服孩子。
1)
2)
3)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山东戒网瘾学校,山东叛逆孩子学校,山东特训学校,山东问题青少年学校,山东问题少年学校,山东管教学校,山东青少年管教学校,山东全封闭式管理学校,山东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2 怡橙科技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SITEMAP.HTML
SITEMAP.txt
TAG标签
网站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17
Powered by EyouCms